为什么马斯克相信世界是“模拟”出来的?

/
29 mins read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庄子.齐物论》

序章:一切都是 Fake News


2300多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这样一帮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在洞穴里出生,也从来未曾走出过洞穴。囚徒们毕生所见,只是眼前投射在墙壁上的各种影子。在他们看来,墙上的影子就是全部的世界。直到有一天,一名囚徒被带到了洞穴以外的世界。起初阳光耀眼得令他头晕目眩,但当他慢慢适应后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缤纷,这时才意识到他原本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狭小的洞穴。

后来这名囚徒决定回到洞穴告诉同伴们原来外面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他的同伴们却拒绝跟随他一起离开,因为他们认为一定是太阳烧坏了他的眼睛并令他疯癫。

这个故事叫做“洞穴之喻”。在柏拉图的比喻里,洞穴代表了那些认为知识(或者说智慧)来源于自己所见所闻的人们。而柏拉图却说:你们的所见所闻都不过只是洞穴里的“影子”罢了。

可是,走出了“洞穴”就意味着目睹过真实的世界了吗?一位总想引起外星人注意的企业家,特斯拉总裁马斯克表示,我们有可能生活在“模拟”的世界中,概率是几十亿分之一。这是一个非零的概率,但用数字表示意味着是小数点后N个“0”。为此,素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马斯克决定出钱资助牛津大学教授 Nick Bostrom 来为我们搞清楚大家究竟是不是“捏”出来的。后者孜孜不倦,并成功著书《Superintellegence》。该书得到了马斯克本人以及比尔盖茨的力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 “接待员们”的觉醒

模拟(simulation)理论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我们对模拟理论如何成功推导仍然知之甚少。目前对于我们是否真的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的推测也只能是基于一个又一个的假设。马斯克给出的解释则是:由于人类现在的技术已经足以研发出极为逼真的游戏体验,而从低像素游戏单机游戏到真人VR游戏不过短短50年。所以当我们将视野再向前推进10000年,人类完全有可能模拟出一个和现在一样逼真的世界来。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我们其实有可能已经生活在于一个被模拟出来的世界中了,而这个“造物主”有着人类无法想象的智慧和存在历史。有些人认为这种讨论简直荒谬至极,但另一些人则认为打开脑洞思考这个世界也许有很多种可能性,才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否则我们和《模拟人生》游戏中的人偶们也就无异了。

前几年大火的美剧《西部世界》讲述了 NPC(Non-Player Character)从自己的游戏故事线中觉醒,并且不满人类对其命运的摆弄而进行全面反杀的故事。在《西部世界》里,这些NPC被称为游戏主题公园中的“接待员”。在全面觉醒之前,接待员们并没有自我意识,他们每天按照人类为他们“安排”的“命运”生活着。他们之所以想要逆天改命,正式因为无法忍受“造物主”对他们命运的主宰和残酷摆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命由我不由天,何等励志的人工智能!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接待员”可就咸鱼多了。我们一路练级打怪提升经验值,只是为了走完自己人生的这条故事线,却从未怀疑到底是“谁”给我们设计了这条糟心的故事线。

02 全球70亿人都在玩的模拟人生游戏


偶然发现网上关于一款名为《地球Online》的游戏讨论。这款游戏最厉害之处在于DAU高达70亿,毫无悬念地创造了同时在线人数全球之最。和普通游戏一样,平台每天会有许多新人参加游戏;游戏的特别之处在于所有玩家出生即玩,但多数高级别用户会被自动删号。为了增加游戏难度和刺激性,该游戏施行随机删号制度。常规的随机删号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包括任何形式的天气或自然灾害,这种删号一旦发生则规模较大。另一种非正常随机删号风险则属于非系统性风险,可能由失控道具引发,例如交通工具失灵、建筑物失火倒塌等等。

目前,游戏的设计还远远未达到最理想的设定,大大小小的bug层出不穷。关于bug的公告中有下面这一条:

公告第四条

利用bug的玩家,如果被别的玩家举报,立即封号;如若未受到举报,或未发现有利用bug行为者,一概不予理会。

而这条规定却恰恰成了部分玩家用黑客身份谋取利益的借口。另外一些bug则危害相对较小,例如下面这个由用户报告的bug:

2019-05-04 用户Clomipramine 报告Bug:
玩家在使用一个名为“酒”的道具后,可触发自动掉线且玩家无法控制游戏中玩家行为的bug,使用的越多,出现bug的几率越大。

除了bug之外,恶意病毒也是这款游戏的不确定因素。当前最为严重的,编号Covid-19的恶意病毒,已经造成全服数百万账号被随机删除:

2020-04-15 用户Illusion 报告恶意病毒: 最近的新病毒“新冠肺炎”还没修复呢[大哭][大哭]。

随机删号风险,恶意病毒,游戏bug 等问题无疑让《地球Online》成为了世界上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的游戏。当然,和大多数游戏一样,克金玩家一如既往地受到了更友好的对待,他们的成就总是比平民玩家来得容易。比如,克金玩家不仅可以购买更高级别的道具和装备,甚至可以直接跳过职业修炼这项任务进入“退休享乐”游戏故事线。

但所幸删号面前,人人平等,就算克金也无法改变服务器上预先设置的删号时间,并且也无法用克金“重获新生”。

要知道删号一旦发生不仅没有备份,且数据永久无法恢复。但即便这是一个只有一次体验机会的游戏,不少玩家时常抱怨这款游戏的设置难度太高,戏称要“退出游戏”。

也有玩家建议:“可以选择去火星服务器,跨服游戏。”

上面的脑洞来自一个知乎的问题《如果世界是个游戏,要如何描述用户体验》。问题中讨论的《地球Online》游戏确有其事,并且据官方介绍也是一款大型沙盒类(模拟经营)游戏。研发公司当年在Steam 上创建过主页(目前网友依然可以前去考古),不过团队称游戏开发的启动资金众筹失败,因此项目刚开始造势不久就不幸夭折。但无心插柳柳成花,《地球Online》成功激活首批“接待员”开启“上帝视角”去审(吐)视(槽)自己的故事线。

脑洞归脑洞。但“觉醒”依然是模拟理论推导的重要一步,因为当人们承认模拟理论这种说法的存在,就已经让理论离实践又近了一步。怎么说?举个例子,当克隆羊成为人类的一个想法时,科学家们就有了想要去实现它的动力,于是后来我们有了克隆羊“多莉”。马斯克所说:放眼万年后的人类文明,你无法否认模拟世界成为一种可能性。粗暴来说,大概就是类似“克隆羊”这样的道理。但要不要怀疑我们的身份是否是未觉醒的“接待员”呢?大家自己判断。但要我说,我真切希望2020到现在都仍然是一场模拟。

03 模拟(simulation)未来,但虚拟(virtual)已来

“模拟理论” 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到底是生存于一个模拟出的 “现实” 之中,还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之中? 在1999年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给出了很多思考。黑客组织首领墨菲斯像尼奥解释人脑对“真实”和“虚拟”如何做判断时说道:

“If you’re talking about what you can feel, what you can smell, what you can taste and see, then real is simply electrical signals interpreted by brain.”

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只要大脑接收到电信号,就能产生感觉,无论这种电信号是否由真实存在的外界刺激(光、气味、压力等等)所造成的。就像针灸一般,扎中穴位就行。

 

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这么机械应激的器官,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能带来即时快感的外部刺激。自控力在虚拟世界的“快乐”面前,显然是不堪一击的。2020年,中国人均单日使用短视频APP为110分钟。一年下来,在这40150个小时中,我们心甘情愿地一无所获。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人类不过是《黑客帝国》影片中塑造出来的能源容器,人人后脑勺上插着一根连接线,输入大脑的不过是来自虚拟世界的幻象:尽管逼真但总归不是真相。

《黑客帝国》电影中叛变者塞弗(Cypher)放弃了不完美、不堪重负的现实世界,而选择留在虚拟的 Matrix 里做一个“富有”的人,在他看来无知才是福报。正是有这么多像塞弗一样的人选择留在虚拟世界,他们的大脑为“造物主”的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撑起了人工智能所主宰的庞大系统。

这情节在今天看来更加显得意味深长。虚拟世界面前,人人口嫌体正直。不同的意见,我们屏蔽、举报、拉黑;上传的照片,滤镜、精修、美颜;每天的日常,点赞、投币、分享。我们在互联网世界里的一举一动都成就了智能算法用更精准的模型来预测并干预我们的行为。“现在的AI 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了”,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还能无动于衷的话,这就是对于大脑只是一个机械器官的最好例证。很多人认为“缸中之脑”让科学成了玄学,但至少在算法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

04 幸福(Happiness)= 期望(Expectation)— 现实(Reality)?


沉迷虚拟世界,也许使一些人“娱乐至死”,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则是现实太难。就像那些在贴吧里喊着想要退出《地球Online》的网友们,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毕竟,我也加入了期望“重启2020”的阵营。就像标题目里的公式:当现实和我们的预期背道而驰时,我们的幸福感比定会骤然下降。

如果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逃离”到虚拟确实世界可以获得短暂的喘息。但很可惜,算法从来不是为了让人“喘息”而设计的,而是让人上瘾。不妨打开手机的屏幕时间记录功能,看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暂时失去了对自己注意力的掌控。值得庆幸的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可以重掌主动权。

在《黑客帝国》影片中墨菲斯问尼奥:“Do you believe in fate Neo?”
尼奥回答:“No.”
墨菲斯有问:“Why not?”
尼奥回答:“Because I don’t like the idea that I’m not in control of my life.“

翻译成中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所谓命运,就是指身不由己,我不喜欢这种想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Next Story

NFT艺术市场“混沌之初”:谁是规则制定者?

Latest from Blog

匿名艺术家Pak是谁,TA是元宇宙的班克斯

在上月3月中,世界顶级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官方宣布将于下个月主办匿名艺术家Pak的NFT作品拍卖。在问为什么选择Pak之前,谁能回答谁是Pak吗?而为什么Pak的作品与Beeple作品本不应该在一个维度上进行比较?